消費者太不“忠誠”了 —— 一打價格戰,消費者立刻轉移,只要有新的牌子、新的概念出現,消費者就產生嘗試、轉變的心理,進而影響對原品牌的信賴程度。因此,營銷的手段越來越單一,營銷的水平降低,市場的次序由此很亂。而另一邊,消費者抱怨企業只做表面文章,購買前后兩副“面孔”。難道這是消費者的錯嗎?究其原因,是企業沒有感動消費者,消費者也沒有被感動。
一、讓人感動是品牌營銷的最高境界
我們很容易知道一個牌子,也容易記住一個品牌,但是,我們不容易對于一個品牌滿意,也難以建立對品牌的忠誠,更不要提對于品牌的感動了。
無論物質多么發達,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無論中外文化差異多大,人們都渴望感動。不要說商業體驗,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中,感動也是極其稀缺的。因為稀缺,人們更加渴望感動。這種渴望感動的需求的存在, BeDook“感動”也頻繁地出現,感動營銷才有了市場。
感動一次,記憶一輩子。這就是感動營銷的功效。如果一個品牌,曾經感動過人,那么品牌與人就不是商品與人那么簡單的關系了。而是人與人,人與企業至誠至愛的境界,是市場經濟中人文精神、人本主義的最高體現。對此,我們必須要研究一下,一個顧客,一個消費者原來與企業或其品牌素不相識,既能一見如故又能被感動,形成忠誠度,靠的是什么呢?這就需要將品牌剖析,品牌的價值是如何構成的,又是如何表達的呢?
二、品牌如何讓消費者感動
很多企業單純地以為品牌就是打廣告,做活動,搞宣傳,做標志設計。其實,品牌是與領導者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息息相關,是由內而外的。
員工、經銷商、產品、組織體系、內部機制都體現了品牌,都是品牌的載體。因此,一個在外部可以感動消費者的品牌,在品牌的內部一定有堅實的基礎,有相應的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有匹配的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的理念,體現了品牌價值的各個維度。
企業文化:出自誠信,發自良知,堅持原則
品牌必須形成自己的獨特人格以后,才稱得上是一個有意識構建的品牌。中國的很多企業人格特征模糊,只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些有可能互相沖突的人格表現,但是,都沒有對于品牌人格的自覺構建。
企業行為是企業領導者所選擇的,是基于領導者的價值觀。相應的,企業營銷將體現企業文化和企業的價值觀。因此,每一個希望感動消費者的品牌首先要有意識地塑造一個人格化的品牌形象。做品牌就是做人。
品牌價值有一個被中國企業忽視的要素,就是品牌的社會特征,包括公益、回報社會、環保、誠信等。感動營銷出自誠信的企業文化,才能感動消費者。古時候商業恪守“童叟無欺”的原則,講究“君子愛才,取之有道”的信念是感動營銷的前提。一個不堅持原則的企業,不講究商道的企業,根本談不到感動營銷。遵循基本的商道和企業“做人”的原則是感動營銷的基礎。
“大宅門”中白景琪焚燒了價值七萬兩白銀的不合格中藥,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感動營銷的典型案例。相比之下,海爾的砸冰箱事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美國曾經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型家電零售店,幾十年前的一天,顧客因購買的洗衣機發生質量問題,拿到維修點修理,讓顧客驚訝的一幕發生了——在維修員接過問題產品的同時,又搬來了另一臺比顧客原有更佳的洗衣機作為顧客備用品,并沒有什么——只是給顧客帶來了驚喜與感動。這些類似的感動案例似乎沒有什么太高超的營銷技術含量,但是它決定了這個家電零售企業的未來,決定了GE電器在全球的地位。
而今,不少企業認為自己可以操縱消費者,制造感動,騙取消費者“廉價” 的感情,也許一時“吸引”或許“打動了”消費者,但是,那不是消費者內心的感動,追求目的不同,結果不同,最終消費者會摒棄這些不講誠信原則的企業。
為了感動而去制造感動,得不到感動的回報。
產品設計理念:感動源于產品,細節體現感知價值
品牌價值必須是可以被感知的。可感知的價值卻往往被很多企業忽視。作為技術專家,作為企業決策者,產品設計技術領先,花費了更高的成本,超過了競爭對手,就是有價值的。但是,對于用戶來說,往往并不領情。他們不會為一個自己無法體驗和感知的技術和成本而付費,更不會為此感動。
感動在于使用中,在于產品的細節中,只有細節才能讓消費者感知。從細節中感受體貼,感受關愛。產品同質化以后,細節更加重要,有細節才有差異化。所以說,感動并不是服務業的專利,制造業也適用。
人們經常被諾基亞手機的設計細節感動,每發現一個細節,都正是人們需要的,人們驚嘆與它怎么會那么體貼入微地感受到人們的各種需要。這種天長地久的感動,造就了顧客的忠誠,作為消費者,就會不斷地傳播它的口碑。人們可以忽視它的外形,可以抵擋外界新品牌的誘惑,因為在產品使用中,在可以感知的細節中,人們被感動了。
櫻花,是一個臺灣的品牌,當年它的認知度不高,但是忠誠度非常高,為什么呢?因為它的燃氣灶具常年免費送濾油網。在這個細節中,用戶被感動了。一旦被感動,就是永遠的口碑傳播者和忠誠使用者。而另一個品牌,使用了更好的更高級的主體材料,消費者并不買賬。那么,這種理念是從幾個方面感動消費者的呢?